当年徽商休憩、品茶的一座茶楼“翠屏居”如今堆满了杂物,却有商人相中了它,准备将其整体搬迁到国外。虽然在各方的关注下,当地政府最终对搬迁实行了紧急叫停,但值得思考的是:在现代化的进程中,在岁月风霜的侵蚀中,谁能保证类似的事情在其他地方不会以其他方式再次上演?“翠屏居”留下后能否获得真正有效的保护? “翠屏居”(如图)算不上是皖南古民居的佼佼者,但也独具味道。这座位于安徽池州市石台县的古茶楼,立于“古徽道”旁,见证了徽州文化最近200多年的变迁。如今,原本安静的“翠屏居”却因一场搬迁事件变得不平静了。
商人有意整体迁往瑞典 今年63岁的李益坤是“翠屏居”的第六代房主。他说,这幢老房子连同院子占地392平方米,为二层跑马楼式,四合五开间砖木结构。迎门是一个天井,四壁是雕花木刻,木雕窗上雕刻着人物图案。“当年仅雕花木刻,五六个工匠就花了3年时间。” 李益坤1985年在“翠屏居”的左边盖了两层新楼,“翠屏居”也就成为李家堆放杂物的地方。他说,儿女都在外工作,他希望将房子处理掉。原计划拆掉后卖构件可卖2.5万元,后来有商人相中了房子,打算整体将其搬迁到瑞典,初步达成了20万元的价格,计划今年8月搬。 这幢老房子“搬”还是“不搬”引起各方争议和广泛关注。7月16日,石台县文化局局长将一纸文件送到了李益坤手里。文件上说,“经鉴定,李益坤家的古宅具有历史、艺术、科学的价值,属于古民居,希望珂田乡文化站加强对古宅的保护管理,决不允许任何单位、企业和个人擅自对外进行买卖。”
古民居“移民”国外有隐忧 实际上,珂田乡文化站在1998年就将“翠屏居”列为文物作了登记,但是,“认定为文物又没钱保护,房子倒了政府还要担责任。认定得越多,政府的风险越大。”石台县一位负责人直言不讳地说。 “这幢房子每年的维修费要花2000多元,家里承担不起,政府又不出钱。尽管我也舍不得让它搬走,但总比眼睁睁地看它倒掉好。”李益坤拿着文化局的文件说,“现在房子不能卖、不能拆,但房子到底属于什么级别的文物又没有具体的说法,到底如何保护、由谁来保护我也不知道。” 《安徽省皖南古民居保护条例》规定:古民居受国家法律保护。文物保护法也明确规定:“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不得转让、抵押给外国人。”但是在一些地方,由于缺乏经费,散落的民居无人过问,有关部门只好对文物流失“睁只眼闭只眼”。 其实,在“翠屏居”遭遇搬迁事件之前,就有古民居“出国”了。1997年,在安徽省黄山市,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的“荫馀堂”“移民”美国。“荫馀堂”是一幢四合五开间砖木结构的跑马楼。根据当时的认定标准,“荫馀堂”没有被列入文物保护对象。2003年6月,“荫馀堂”连同扩建后的博物馆一起在美对公众开放,目前其主题网站已跻身美国十大网站之列。如今,黄山荫馀堂徽文化研究院已争取到近千万元资金,准备在原址重建“荫馀堂”。 合理利用才能更好保护 据了解,被外国人视作珍宝的皖南古民居,在国内没有受到足够重视。当年由徽商建造的许多千金之宅,正在皖南这片土地上慢慢消失,而海外一些国家和机构或个人却通过各种渠道忙着采集、收购。 全国人大代表、安徽省文化厅副厅长李修松为此建议,国家有关部门应从保护我国古村落、古民居建筑类型文物的典型出发,将皖南古村落纳入国家文物保护的重点,统一规划、整体保护、合理利用。 据悉,为了能够保护“翠屏居”和其它古民居,石台县政府计划走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的道路,期望通过旅游带动古村落的新农村建设。 |